&esp;&esp;他胸中郁闷满满,扶苏此举,往好处想,是对他这个父亲的信任与忠孝,和胡亥那个王八蛋相比,个中情义,实在珍贵。
&esp;&esp;这一刻,他从未如此思念过这个羽翼已丰,总是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儿子。
&esp;&esp;“再传扶苏……御史拟令便称,朕念及父子情深罢。”
&esp;&esp;年迈的秦始皇深深叹一口气,缓缓吐唇。
&esp;&esp;于是传扶苏的
&esp;&esp;【首先要指正的是,焚书坑儒虽然常常连在一起说,但这其实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情,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也完全不同。
&esp;&esp;秦始皇在做出这两个决策的时候,一定不会想到,这两件事对后世产生的思考,竟然会到谈及始皇便绕不开的程度。
&esp;&esp;宋人称“焚坑之祸”
,元人言“焚坑之厄”
,明人语“焚坑之惨”
,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始终将“焚坑”
一事描绘为地狱图景。
&esp;&esp;一直到近现代,另一位开国伟人诗曰“全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”
,才标志着历史风向标悄然改变。
&esp;&esp;先说焚书,最先的起源也不是李斯一个人一拍脑袋,想出了这么一个“绝世好主意”
。
早在战国先秦,商鞅变法之际,韩非子已经提出了“燔诗书而明法令”
的观点,嬴政和李斯也不过是抄一抄先辈的作业,不算是太过出格的举动。
&esp;&esp;此外,和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广烧群书不同,嬴政列为禁书的对象是《诗》、《书》以及六国遗留的诸侯史书,当然,官至博士的儒生们还是可以继续研究的,因为“焚书”
的目的是让一般民众不要再看这些书,以免乱了法家治国的道心。
&esp;&esp;细心的始皇帝陛下还把医学、卜卦、农业生产乃至于诸子百家的实用学说都剔除在外,下一大批实用之学得以保存下来。
&esp;&esp;也就是说,焚书其实是只针对五经,不涉及诸子。
】
&esp;&esp;天幕的意思很明显,在为秦始皇焚书一事的历史渊源作详细描述,以拨正原本的恶评——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